[看電影]


國中高中時期大小考不段的求學日子, 除了翹課去看[兩小無猜]外, 好像沒有其他看電影的印象, 到了大學時偶爾也會翹課到士林戲院去消磨一個下午看兩片三十塊錢的二三輪片, 不過那時還沒有算真正喜歡看電影, 一直到巴黎留學時才開始接觸到[較貼近生活化的法國電影], 才漸漸喜歡看電影, 聽說巴黎大小戲院有近三百家, 什麼稀奇古怪舊片新片都有, 只要去買一本星期三出版的[Pariscope]週刊, 從裡面的電影篇去找你想看的電影, 通常都可以找到你想看的電影, 在巴黎週末時常常和 Ta-Long(er) 去看早場電影, 通常是看Hollywood的美國電影, 有時也看法國片, 卡門到巴黎找我時她就帶我去許多在小巷中的小戲院看些我從來沒聽過片名歐美以外的各國影片-有印度的(印度是電影影片年產量最多的國家), 伊朗的, 古巴的, 巴西的, 阿根廷的等等, 卡門不太喜歡好萊鄔式的美國電影, 她認為太美國主義了, 與真實生活不合, 在法國所看過的電影裡印象最深最感動的就是看了侯孝賢的[悲情城市], 看這電影時哭了好幾次(到現在重看DVD時還是會被感動的流淚). 從法國留學之後就越來越喜歡看電影, 而且是越來越喜歡與現實生活相關的電影, 留學回台灣工作之後, 因為在台法學術交流協會幫忙做一些事, 有機會取得所謂的[Avant premier]法國電影在台灣上演前的試映招待券, 偶爾會到西門町[真善美]戲院看法國電影, 不僅免費還有茶點招待, [真善美]和[長春]戲院就成為我在台北工作時最常去的電影院, 因為大概只有在那兒可以看些非好萊鄔電影, 現在在中山北路一段又多了一家看非商業性電影院[光點], 可惜[光點]成立不久後我就到西班牙來了, 只有放假回台灣時去那裡看過兩三場電影而已.
猜我們夫妻幾年來到電影院看過多少電影? 我只能說一年至少二十部電影, 而且都不是好萊鄔的電影(院線上的好萊鄔等個一年半載在電視就可以看到了!), 更特別的是大部分的電影是我們自己選片在電影院裡放映, 因為卡門是目前我們這裡Vilagarcia de Arousa 電影俱樂部主席, 我是標準[婦唱夫隨]的(其實是不去也不行!), 所以也就成為選片委員之一, 這個俱樂部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喜歡看電影的人, 可以看到好萊鄔式以外的非商業性電影, 除了暑假外, 每個月至少看兩部片子, 可以到這電影俱樂部的部落格(http://adegacineclub.blogspot.com) 看看我們到底這兩年來看了哪些電影, 也因為這個志願性工作, 讓我認識許多有名的導演及許多著名的舊電影, 如 1927 年Fritz Lang 的[Metropolis]就是一部直得大家欣賞的片子, 還有卓別林主演的所有默片都很好看.
*註: 三年高中我只有翹課兩次, 另一次是去圖書館唸英文準備考試, 那次的英文考試成績是我三年高中生涯中唯一及格的一次, 因為老師說課本內找不到的就送分, 所以考試前一天翹課到圖書館猛ㄎㄟ英文, 結果考了七十幾分, 但是同班同學幾乎都是九十分以上, 所以我還是保持倒數名列前茅! 不怕見笑, 我是畢業考補考英文才高中畢業的).
*註: 三年高中我只有翹課兩次, 另一次是去圖書館唸英文準備考試, 那次的英文考試成績是我三年高中生涯中唯一及格的一次, 因為老師說課本內找不到的就送分, 所以考試前一天翹課到圖書館猛ㄎㄟ英文, 結果考了七十幾分, 但是同班同學幾乎都是九十分以上, 所以我還是保持倒數名列前茅! 不怕見笑, 我是畢業考補考英文才高中畢業的).
最上面海報是電影 [LIVING IN OBLIVION] 的劇照之一, 這部電影也很有意思, 敘述拍電影的過程變化, 讓人看電影時所發生的每一件事有種錯亂的感覺, 不知道是拍戲時的劇中情節, 還是正在發生的現實生活現況, 讓人覺得不知是 [人生如戲] 還是 [戲如人生].